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我的事業到底是什麼(二) (1)


通路為王? 品牌至上?
在價值鏈的整個流程當中,很多人都在問的是,到底誰是最有力量的、最有議價能力的,施振榮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線,清楚地告訴了我們,整個價值鏈的利潤和實力,就像是一條微笑曲線一樣,左右兩邊擁有的是最高的利潤,分別是品牌開發商和行銷通路商,台灣最強的代工產業只能存在於最中間、最低廉的利潤,因此他鼓勵著台灣的大家,努力往左右兩邊攀升。
早期的思維,我們會覺得品牌商是最利害的,因為消費者知道的、相信的是品牌商,要的也是品牌,所以品牌商的利潤很漂亮,議價能力也很高,甚至通路商必須爭取強勢的品牌來讓自己加分,類似強勢的品牌像是Intel直接訴諸於消費者廣告的蛙跳策略,Sony早期的品牌觀感、許多百貨公司爭取的時尚品牌等等。
##ReadMore##
時至今日,整個觀感已經變了許多,隨著wall-mart這樣強勢通路的崛起,不管是量販店像是家樂福、好市多,或者便利超商像是7-11、全家,以及全聯、屈臣氏、燦坤、全國電子等等通路商,都站穩了一席之地,甚至形成通路商之間的大戰。
通路商的反撲
無論如何,通路商漸漸壓過品牌商已經是件不可否認的事情,因為他們掌握了最接近消費者的最後一哩,清楚瞭解消費者的喜好需求、市場的流行動態,綿密的店面更是最貼近消費者四周,隨時隨地提供多元的服務管道,讓消費者逐漸信賴的是通路的品牌,而非商品的品牌。
強勢的通路商可以做什麼呢?最為大家所知道的包括是收上架費、和廠商議價售價和進價之間的利潤空間,其他像是收取額外的行銷廣告費用和特殊擺架費,其實這些都還是合理,畢竟要經營一個好的通路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必須取得土地、裝潢成本、水電費用、人員費用、設置一套好的進銷存系統紀錄一切的資訊等等,不過對於較為弱勢的品牌商就很慘了。
一直很想創業的我,也想過要當自有品牌的公司,開發出很多很炫、很創新的商品,但這都需要找代工廠、建模、製造等等的錢才能夠呈現出來,這已經是筆很大的花費了,不過,最令我惡夢的是在後頭,不管多好的產品,消費者買不到,不知道去哪買都沒有用,因此,產品出來後要真的變成是商品賣消費者手中,還是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
舉個例子,假如我在兩年前看到數位相框的商機,並掌握到這樣的技術,好不容易開發完畢,找到工廠代工或者自己做已經花了好多錢和時間了,還要找通路幫你賣、要說服他們相信你這個初出茅廬的公司,已經是很有難度了,等到好不容易找到像是燦坤、順發、家樂福、好市多等等適合的通路商願意幫你賣,已經又付了一筆上架費,他們要做個啥特別慶祝活動或行銷廣告,為了要上版面又得付一筆錢,若是要在特殊的位置或者有特殊的門面,又是另一筆錢了,好不容易賣出去了,通路商收到的是現金、是信用卡,而我們呢?可能要一個月結算一次,可能還是一張通路商給的三個月支票,學過財務管理的人都知道,這樣長期的過程下來,手頭的現金流量將是很恐怖的,但也只能摸摸鼻子,更可怕的是,東西賣不出去怎麼辦,被擠到旁邊、被放到倉庫、被退貨、被下架,從此萬劫不復。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