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從創業比賽探索人生發展自信(八)


為什麼要參加比賽II
5.認識更多的人脈
人脈的重要性就不用我在此老生常談了,你的論文、未來工作機會、合作契機、更多的可能性就在這裡了,參加創業比賽可以結識或接觸到的人脈有以下幾種:
同年齡的各校菁英:學校很難有管道讓你去認識他校的朋友,參加比賽就是一個結交朋友的機會,或許沒有機會考上台大政大,或許沒有機會結識到清交成的優秀人才,然而透過比賽卻可以擴展這一切,生活圈不要只有自身學校的一切,瞭解一下別校的風格、系所的特色、學生的興趣是很棒的一件事。
業界知名人士、業師、評審:參加比賽時,主辦單位往往會邀請許多業界的知名人士當業師指導或者當評審評判,這些大人物都不是出社會就能輕易見到面或者能夠請教到的,但就因為我們是學生,因此有這個機會當面請教是個很難得的機會,一定要把握。
創投業者:創業比賽時,會有許多的創投抵達現場,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認識創投,我們的團隊就曾經受到兩個創投的青睞,邀請我們進一步的洽談,藉此可以瞭解創投業者的思維,眼界更進一步的打開。
教授:有些教授就是評審、演講者或者是業師,每個學校都有幾個著名的教授,當個企管人若沒有上過這些管理大師的課是很遺憾的一件事,藉由比賽可以讓我們有幸與各校的知名教授交鋒、聽課、請教,這是非常可貴的經驗。
創業家:創業比賽不能缺的就是已經成功的創業家分享了,聽取他們創業的甘苦談、成功心法遠勝於平常在校聽課的收穫。
 ##ReadMore##
6.出國比賽及觀摩的機會
這點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件事,但卻是一生難忘的經驗,但前提條件絕對是英文要夠好,BP和簡報都必須是英文呈現,更要能夠可以用英文即時的Q&A,出國比賽或觀摩有以下幾種管道:
台灣比賽本身的訴求:例如YEF或者LorealYEF是全台灣挑選約15名的菁英前往美國參訪、Loreal則必須是東北亞的第一名(大學和碩士各一個名額)才有機會前往倫敦參加全球決賽。
國外的主辦單位:例如Asia moot,這在台灣比較知名,其他的比賽比較不常有,必須多花點精神去搜尋瞭解,我曾經知道的就有印度某大學和美國某大學所舉辦的比賽是開放給其他國家參加的。
受邀前往:這個管道也蠻多元的,例如在TIC100表現良好就會有機會和YEF代表一同去美國,或者與研華基金會一同前往大陸觀摩最大的創業競賽「挑戰盃」。
另外就是以學校名義受到邀請,例如我就曾代表中山大學去大陸浙江大學參與兩岸青年菁英創業邀請賽。
出國比賽真的是件很棒的事,除了經驗是加倍成長以外,更可以看到各國學生創業比賽的趨勢和風潮是啥,例如台灣前幾年都是科技創業為主、中國是以實用性為主、香港是以服務業為主、新加坡以能源為主、印度以結合社會創業和非營利為主等等,去學習他們創業構想的內容和呈現方式可以讓自己眼界變的更廣。
7.理論與實務結合的管道
學生最被業界詬病的就是沒有實務經驗,但這點不能怪我們,畢竟學校提供的就是一個理論的平台,除了暑期實習外,我們很難有機會接觸到實務的層面,然而比賽就是一個最能夠與實務結合的管道,面對的評審和評判機制都是業者以及業界的角度,拿到的題目也多是業界目前面臨到的問題,更有機會直接到企業參訪瞭解問題、實習工作,或者直接拿到預算確實執行自己的企劃案。
更不用說創業是所有管理領域的整合應用,裡面包含了所有宏觀管理學所學過的技巧,實際參與了一次創業比賽,就好像將所有管理學的內容重新運用理解一番。
8.提供一個練習失敗的平台
我認為失敗是很重要的學習,失敗的經驗是最能夠成長的,因此必須額外重視每一次失敗的機會,尤其是出了社會,很難讓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這是要打仗的,只准成功不許失敗的,要失敗要趁還是學子的時候,多多參加比賽,藉由比賽讓自己嘗到失敗的苦果,企劃案為什麼備受批評、企劃書為什麼不受青睞、簡報為什麼不受好評、每一個步驟都可能立即嘗到失敗、馬上打道回府,但是每一個批評、每一個不看好、每一個指教都是成長的契機,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擅用比賽這個平台,好好的咀嚼失敗所帶來的學習經驗吧。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