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你為何不去創業

你為何不去創業
  就我而言,我當然會去創業,畢竟這是我人生的理想同時也是我人生規劃裡的一部份,所以以下分析除了針對自身來談外,也將就我所觀察到的來談。
一、我為何「不現在」去創業,老師談了幾點,我的考量點如下:

1. 風險過高:
  目前不創業並不是因為錢或者沒有資源,畢竟這都是可以克服的,而是考量到創業還必須掌握更多的條件,包括創業者自身的能力以及社會網絡關係,雖說這都可以在創業後慢慢補足,但為了不讓金主失望、不讓其認為我只是拿他們的錢在練自身的經驗值,所以先投入real business world裡磨練個兩三年將是比較負責任的做法。
因為未來有創業的目標,所以這兩三年將會特別針對這條路去學習,包括針對這產業去徹底瞭解,是否尚有商機存在;針對消費者需求去觀察,是否尚有未被滿足或者未被開發的市場存在;針對人脈關係特意經營,掌握每一個值得學習以及交往的朋友,針對創業者所需俱備的管理能力繼續加強。
##ReadMore##
  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能夠將未來創業的風險降到最低,上課時老師談到創業家並不是膽子比較大,而是因為能夠趨避風險,況且趨避風險的能力是動物的本性,若明知道創業有風險,卻不去利用可以掌握的資源來規避,那麼這樣子的創業就真的像是進入一個鱷魚池一般。
但並不是說要準備到非常充分或者將風險趨近於零時才敢創業,明基的李K.Y.李就曾說,他通常看到四五成的機會就出手,當然我們可以解讀是因為他背後有許多資源供他掌握,所以風險承受度就高,但我們就因為沒有這麼多的資源,所以必須等到有七八成的掌握才敢出手,但是也必須承認,市場上有許多的機會真的必須有五成把握就出手,畢竟市場上有那麼多有能力的人也都在觀察,且機會不等人更是稍縱即逝。
  然而又常常有創業過的老前輩鼓勵我們年輕人創業,因為我們的風險承受度是最高的,他們的邏輯是就因為我們沒有資源,所以nothing to lose,最差的狀況就是一無所有,just do it, no fear。他們的立場是站在鼓勵年輕人創業,鼓勵社會有創業的精神,所以有這樣子的激勵並不一定就代表是對的。
  因此我對於創業精神的認知是必須盡你所能降低創業的風險,認真的執行創新理想、為你自己、為這社會創造更多的貢獻,而不是因為創業失敗而造成社會更多的成本以及負擔。若只是為了一時的衝動及欣羨創業家的風采而一股腦的投入,那麼只能佩服其「膽子大」以及執行力,但卻不能說其擁有我所認知的創業精神。

2. 機會尚未掌握:
  創業的三大要素即是資源、團隊及機會,資源和團隊在我認知皆是可以靠著努力來掌握及克服的,然而機會卻不是你努力即有成果的,許多時候是在你生活中的觀察及互動中偶然得知的,當然你也可以說因為你平時對發掘新機會有努力過、你對社會人脈有努力過,所以你有比較多的機會去觀察及得知到這樣的機會,但不過怎麼說,我們都不能說機會是那麼容易掌握的。
  創業當然是我想要走的路,但是沒有掌握到機會前,是不可能輕易投入的,這裡所談到的機會必須加以定義及說明,否則機會將處處皆是,像如果因為人類就必須靠吃生活,所以就認為開餐廳是個非常有前景的事業和機會就是不對的,而且開餐廳僅是微型創業,這並不是我所認知的機會,當然我不是認為微型創業就不是創業,相反的我會鼓勵我自己先嘗試微型創業。
我認知到的機會應該是你看到了某個區域未來非常有潛力發展,但是當地餐廳不多、或者你開發出了某些創意料理、或者你掌握了某些料理的特殊風味、又或者你看了哪些料理未來會當紅,若是這樣才是我所認知的機會。
  機會這問題又會被挑戰說台灣的學生參加創業競賽的風氣很盛,為什麼很少有學生想利用競賽的提案投入創業呢?難道你否認你比賽提出來的事業不是機會嗎?尤其是比較台灣的TIC100以及美國的Moot Corp創業競賽更是令人深省,moot的決賽團隊幾乎有五成以上的人真的創業,而TIC100據我觀察這比率卻是相當的低。難道台灣學生參加創業競賽的動機都不是為了創業,也就是我們不敢玩真的,只敢紙上談兵,只是為了獲得競賽獎金?而不願冒風險獲得更多利潤?
我的認知有以下幾點:所獲得的技術不夠成熟以及強悍,台灣的創業競賽團隊通常都是拿理工學院現成的研究成果來比賽,也就是所謂的技術團隊,這些技術許多尚只是研究,甚至市場化的潛力非常小時間也尚久,更不用說和國外或者企業的技術相比,尤其是在專利的強度以及本身的實用性,而通常不錯的技術根本就不會流通到商學院的管理團隊裡,有個理工學院的同學就這麼說,「我們lab的技術比較有商業化的可能,幾乎都是和企業有合作關係,不可能和你們說。」此外,儘管技術團隊有可能在基礎研究上有過人的表現,但教授通常都會和他自己的人脈接觸協助商業化,或著就像是很多理工腦袋的人一樣,抱的緊緊的,視其為珍寶,不斷地的搞專利以及防範,而不敢和他人說甚至公開參加比賽。種種的原因讓台灣的技術成果無法有效商業化,因為理工和商學人才未能充分整合,也讓創業競賽的技術過於粗陋,甚至流於自以為是之感。
  再來是整體環境的因素,我們可以說美國人就是比中國人俱有冒險犯難的精神,俱有開創大膽的個性,也可以說他們社會的環境不僅允許也方便許多想創業的人,一方面資金籌措比較容易,一方面創業方面的諮詢也比較容易取得,更重要的是創業市場的機制比台灣完善。當然這些都只是藉口,畢竟台灣環境的發展愈來愈加鼓勵創業,包括有越來越多的創管教育以及書籍出現,因此環境的因素將日益減少。
  最後是我自己的認為,我們目前看的機會難道真的就是機會嗎?這是對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以及懷疑,我們拿到的技術通常是和我們所學的完全不相關,我們完全是門外漢,就我們看來這技術似乎非常的棒,但我們的認為有市場保證嗎?尤其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產業到底認不認同這技術,況且一想到那些在產業打滾了幾十年的人,都看不到這個機會,而我們這些接觸這產業才幾個月的人卻可以看到的這機會?自然我們又將自己的氣勢給消滅一大截。我們可以說學有專精的人會因為過度瞭解而沒有創新力,而沒有風險承受度,但我們也可以說門外漢或許有所謂的創新力,但卻因為不瞭解而沒有風險承受度。

3. 人生規劃:
綜合以上原因,加上有研究指出一畢業就創業的成功率不高,所以我將
自己的人生規劃是先磨練、先學習、再創業,不管是進入創投公司或者大公司都好,可以培養自己創業的能力、管理能力、經營人脈關係、同時藉機就近觀察市場機會。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先創業不管是失敗或者成功,這幾年的歷鍊下來,可能將比你吃人頭路的歷鍊強上許多,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將會對某些能力或者看法開始失焦,開始看大不看小,開始眼高手低,開始不再能夠適應當員工的感覺,這對於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對於社會人格的養成並不一定就是好事。

二、 你為何不去創業,觀察了周遭的同學,我的觀察點如下:

環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還記得上創管的第一堂課時,我隔壁的同學和我說了一段話,他說他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創業,也根本對這詞完全沒概念,因為他們家是公務員,從小的教育就沒有考慮過創業的選項,他們的認知創業是有錢人搞的,是你老爸有錢有勢你才能搞的,這樣子的認知一方面是家庭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是社會環境給人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學習環境並沒有教導學生什麼是創業,也因此大家對於創業有過多的誤解。

錢錢錢還是錢

儘管想要創業的人,同時也受過創業競賽及學校創管課程洗禮過的人,也不敢在一畢業就創業,因為他們總認為創業就是需要錢,一定得先工作個幾年,掙夠了點錢才能夠創業,這也說的過去,雖然我們都知道創業可以靠著許多的方式來找錢,但是經營團隊總是要投入自己的錢,別人才可能願意幫你,若自己都沒錢投入別人怎麼敢投呢?雖然有青年貸款,但是誰想一畢業就背著負債呢?誰敢還沒有固定經營基礎就開始借錢呢?所以如果老師的題目不要問說一畢業就會創業的比例,而改問未來是否有創業的可能性存在著,那麼我相信大家創業的比例將會提高。

羅偉特 2005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0 意見: